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出自唐朝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拼音解读
jiāng chéng rú huà lǐ ,shān wǎn wàng qíng kōng 。(shān wǎn yī zuò :xiǎo )
liǎng shuǐ jiá míng jìng ,shuāng qiáo luò cǎi hóng 。
rén yān hán jú yòu ,qiū sè lǎo wú tóng 。
shuí niàn běi lóu shàng ,lín fēng huái xiè gō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⑴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⑹北楼:即谢朓楼。⑺谢公:谢朓。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节后。

鉴赏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诗人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923篇诗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的下一句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该诗句出自李白的作品《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5438_1.html

李白相关诗词

  •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李白〔唐朝〕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 日出入行

    李白〔唐朝〕

    日出东方隈, 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 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1]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 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 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2][3]

  •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李白〔唐朝〕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 司马将军歌

    李白〔唐朝〕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李白〔唐朝〕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