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苏轼〔宋朝〕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拼音解读

sān nián zhěn shàng wú zhōng lù 。qiǎn huáng ěr 、suí jun1 qù 。ruò dào sōng jiāng hū xiǎo dù 。mò jīng ōu lù ,sì qiáo jìn shì ,lǎo zǐ jīng háng chù 。
wǎng chuān tú shàng kàn chūn mù 。cháng jì gāo rén yòu chéng jù 。zuò gè guī qī tiān yǐ xǔ 。chūn shān yóu shì ,xiǎo mán zhēn xiàn ,céng shī xī hú y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年间我的梦魂时时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我曾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景物,也常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注释①伯固:苏轼诗友苏坚,字伯固,随苏轼在杭州三年。②黄犬:狗名。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将书信系在黄耳颈上,黄耳不但送到松江陆机家中,还带回了回信。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③《辋川图》:唐王维于蓝田清凉寺壁上曾画《辋川图》。④小蛮:歌妓名。这里指苏轼侍妾朝云。

赏析

  这是一首凭想象写就的夏日乘凉词。上片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下片使用虚笔,以王维诗画赞美吴中山水,抒发自己欲归不得的惜惋,间接地表现他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笔致极委婉清丽,令人爱不忍释。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3154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出自苏轼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7707.html

苏轼相关诗词

  • 送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宋朝〕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云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 东坡八首 其七

    苏轼〔宋朝〕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
    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
    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
    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
    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飧。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
    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 次韵答顿起二首 其一

    苏轼〔宋朝〕

    挽袖推腰踏破绅,旧闻携手上天门。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新学已皆从许子,诸生犹自畏何蕃。
    殿庐直宿真如梦,犹记忧时策万言。

  • 石钟山记

    苏轼〔宋朝〕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其三

    苏轼〔宋朝〕

    小阁低窗卧宴温,了然非默亦非言。
    维摩示病吾真病,谁识东坡不二门。

热门宋朝诗词

热门名句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