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峤〔唐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拼音解读
yuán pò shàng hán kōng ,jiē yán sì hǎi tóng 。
ān zhī qiān lǐ wài ,bú yǒu yǔ jiān f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作者介绍

李峤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有集。►200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中秋月二首·其二》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中秋月二首·其二》出自李峤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5891.html

李峤相关诗词

  • 清明日龙门游泛

    李峤〔唐朝〕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 上清晖閤遇雪

    李峤〔唐朝〕

    千钟圣酒御筵披,六出祥英乱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须辙迹向瑶池。

  • 李峤〔唐朝〕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 鹿

    李峤〔唐朝〕

    涿鹿闻中冀,秦原辟帝畿。柰花开旧苑,萍叶蔼前诗。
    道士乘仙日,先生折角时。方怀丈夫志,抗首别心期。

  • 汾阴行

    李峤〔唐朝〕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祠。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汉家五叶才且雄,
    宾延万灵朝九戎。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銮舆。五营夹道列容卫,
    三河纵观空里闾。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埋玉陈牲礼神毕,
    举麾上马乘舆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棹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欢娱宴洽赐群后,
    家家复除户牛酒。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龙髯安可攀。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故老长叹息,
    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热门唐朝诗词

热门名句

《中秋月二首·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