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僧

李白〔唐朝〕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
手携金策踏云梯。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
相思一夜暝猿啼。
拼音解读
hé chù míng sēng dào shuǐ xī ,chéng zhōu nòng yuè xiǔ jīng xī 。píng míng bié wǒ shàng shān qù ,
shǒu xié jīn cè tà yún tī 。téng shēn zhuǎn jiào sān tiān jìn ,jǔ zú huí kàn wàn lǐng dī 。
xuè làng kěn jū zhī dùn xià ,fēng liú hái yǔ yuǎn gōng qí 。cǐ dù bié lí hé rì jiàn ,
xiàng sī yī yè míng yuán t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注释
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参考资料: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赏析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参考资料: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73-375

创作背景

《别山僧》是天宝十三、十四载(753—754)间李白游宣州泾县(今安徽)之水西寺所作。其时李白游泾县,于水西寺与寺僧游,临别作此诗,李白另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参考资料: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923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别山僧》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别山僧》出自李白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15381.html

李白相关诗词

  •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李白〔唐朝〕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1]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2]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3]

  •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李白〔唐朝〕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李白〔唐朝〕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
    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
    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

  • 望月有怀

    李白〔唐朝〕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 上三峡

    李白〔唐朝〕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热门唐朝诗词

热门名句

《别山僧》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