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出自宋朝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拼音解读
jiē yè cháo yīng ,píng bō juàn xù ,duàn qiáo xié rì guī chuán 。néng jǐ fān yóu ,kàn huā yòu shì míng nián 。dōng fēng qiě bàn qiáng wēi zhù ,dào qiáng wēi 、chūn yǐ kān lián 。gèng qī rán 。wàn lǜ xī líng ,yī mò huāng yān
dāng nián yàn zǐ zhī hé chù ,dàn tái shēn wéi qǔ ,cǎo àn xié chuān 。jiàn shuō xīn chóu ,rú jīn yě dào ōu biān 。wú xīn zài xù shēng gē mèng ,yǎn zhòng mén 、qiǎn zuì xián mián 。mò kāi lián ,pà jiàn fēi huā ,pà tīng tí ju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注释
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西泠:西湖桥名。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简析

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鉴赏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云“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评是词为“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作者介绍

张炎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祖籍秦州成纪,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镃曾孙。幼承家学。宋亡,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及江南,曾至元大都,旋返,落拓以终。与周密交厚。工词,多写亡国之痛。研究声律,尤得神解。以春水词得名,人因号曰张春水。有《山中白云词》、《词源》、《乐府指迷》。►238篇诗文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的上一句是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的下一句是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该诗句出自张炎的作品《高阳台·西湖春感》。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6081_5.html

张炎相关诗词

  • 台城路(游北山寺别本作雪窦寺访同野翁日东岩)

    张炎〔宋朝〕

    云多不记山深浅,人行半天岩壑。旷野飞声,虚空倒影,松挂危峰疑落。流泉喷薄。自窈窕寻源,引瓢孤酌。倦倚高寒,少年游事老方觉。
    幽寻闲院邃阁。树凉僧坐夏,翻笑行乐。近竹惊秋,穿萝误晚,都把尘缘消却。东林似昨。待学取当年,晋人曾约。童子何知,故山空放鹤。

  • 瑶台聚八仙(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张炎〔宋朝〕

    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倩人醉里,扶过溪沙。
    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 声声慢(重过垂虹)

    张炎〔宋朝〕

    □声短棹,柳色长条,无花但觉风香。万境天开,逸兴纵我清狂。白鸥更闲似我,趁平芜、飞过斜阳。重叹息,却如何不□,梦里黄粱。
    一自三高非旧,把诗囊酒具,千古凄凉。近日烟波,乐事尽逐渔忙。山横洞庭夜月,似潇湘、不似潇湘。归未得,数清游、多在水乡。

  • 长亭怨(旧居有感)

    张炎〔宋朝〕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
    凄咽。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

  • 壶中天(赋秀野园清晖堂·别本作为陆义斋赋清晖山堂)

    张炎〔宋朝〕

    穿幽透密,傍园林宴乐,清时钟鼓。帘隔波纹分昼影,融得一壶春聚。篆径通花,花多迷径,难省来时路。缓寻深静,野云松下无数。
    空翠暗湿荷衣,夷犹舒啸,日涉成佳趣。香雪因风晴更落,知是山中何树。响石横琴,悬崖拥槛,待月慵归去。忽来诗思,水田飞下白鹭。

《高阳台·西湖春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