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出自宋朝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拼音解读
chǔ rén bēi qū yuán ,qiān zǎi yì wèi xiē 。
jīng hún piāo hé chù ,fù lǎo kōng gěng yān 。
zhì jīn cāng jiāng shàng ,tóu fàn jiù jī kě 。
yí fēng chéng jìng dù ,āi jiào chǔ shān liè 。
qū yuán gǔ zhuàng shì ,jiù sǐ yì shèn liè 。
shì sú ān dé zhī ,juàn juàn bú rěn jué 。
nán bīn jiù shǔ chǔ ,shān shàng yǒu yí tǎ 。
yīng shì fèng fó rén ,kǒng zǐ jiù lún miè 。
cǐ shì suī wú píng ,cǐ yì gù yǐ qiē 。
gǔ rén shuí bú sǐ ,hé bì jiào kǎo shé 。
míng shēng shí wú qióng ,fù guì yì zàn rè 。
dà fū zhī cǐ lǐ ,suǒ yǐ chí sǐ jiē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说文》,考,老也。七十曰老。《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赏析

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3154篇诗文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的上一句是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该诗句出自苏轼的作品《屈原塔》。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6063_12.html

苏轼相关诗词

  • 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

    苏轼〔宋朝〕

    东来谁迎使君车,知是丈人屋上乌。
    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楼上马不用扶。
    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
    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涨平湖,鞓红照坐香生肤。
    帣鞲上寿白玉壶,公堂登歌凤将雏。
    诸孙欢笑争挽须,蜀人画作西湖图。

  • 次韵颜长道送傅倅

    苏轼〔宋朝〕

    两见黄花扫落英,南山山寺遍题名。
    宗成不独依岑范,鲁卫终当似弟兄。
    去岁云涛浮汴泗,与君泥土满衣缨。
    如今别酒休辞醉,试听双洪落后声。

  • 西江月(佳人)

    苏轼〔宋朝〕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
    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 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

    苏轼〔宋朝〕

    只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 再用数珠韵赠湜老

    苏轼〔宋朝〕

    嗣宗虽不言,叔宝犹理遣。
    东坡但熟睡,一夕一展转。
    南迁昔虞翻,却扫今冯衍。
    古佛既手提,诸方皆席卷。
    当年清隐老,鹤瘦龟不喘。
    和我弹丸诗,百发亦百反。
    耆年日雕丧,但有犊角茧。
    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屈原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