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出自宋朝刘辰翁的《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拼音解读
chuī xiāo rén qù 。dàn guì yǐng pái huái ,huāng bēi chéng lù 。dōng wàng biān fú piāo miǎo ,hán guāng rú zhù 。qù nián yè bàn héng jiāng mèng ,yǐ wēi qiáng ,cān chà céng fù 。máng máng jiǎo dòng ,huí zhōu jìn xìng ,wèi jīng ōu lù
qíng zhī dào 、míng nián hé chù 。màn dài kè huáng lóu ,chén bō qián dù 。èr shí sì qiáo ,pō yǒu dù shū jì fǒu 。èr sān zì zhě jīn rú cǐ ,kàn shǐ jun1 、jiǎo jīn dōng lù 。rén jiān fǔ yǎng ,bēi huān hé xiàn ,tuán yuán rú g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吹箫的人已经走了,但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梦见横在江上。依靠着高的桅杆,长短不齐的诗赋。茫茫地搅动着,尽兴返回,没有惊动鸥鹭。
谁知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黄鹤楼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过前半生。二十四桥,还记得杜书记吗?二个字,三个字,字字都是这样,看看刺史,东路的布衣。抬头低头的人间,悲伤怎样受到限制,团圆跟原来一样。

注释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角巾:借指隐士或布衣。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
“回舟”二句:语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情知道:明明知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情知道,犹云明知道也。”
黄楼:楼阁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却扫编》:“徐州黄楼,东坡所作,子由所赋,坡自书。”
杜书记:指杜牧。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故云。
二三子:若干人,几个人。
使君:汉代对刺史的称呼,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此借指隐士或布衣。

赏析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南宋刘辰翁的一首词,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团圆,显示出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作者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宋亡不仕。本文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联想到明年到何处,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甲申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秋。马观复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迁南台御史,后历江西宪佥,事见《道园学古录卷十五·户部尚书马公墓碑》。据《新元史》可知马此年在扬州任职,他于元贞末大德初任京职左司郎中,与刘氏父子已无交往。刘辰翁有《水调歌头·癸未中秋吉文共马德昌泛江》词,即此词序中“去年中秋泛月”事,癸未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故知此词作于至元二十一年。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因此作者回忆往昔中秋佳节的团圆而作此词。

赏析二

此词写词人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昔日的团圆时光,显示出了淡淡的忧伤。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先写当时月光下孤寂、清冷的景象:“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飘渺,寒光如注。”然后写去年中秋时他们夜半横渡江水,倚靠着桅杆参差赋诗的情景:“去年夜半横江梦,依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兴尽,未惊鸥鹭。”下片抒情,联想到明年到何处,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友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词人因月圆人离,很是悲伤。明明是中秋月夜,在他笔下却清冷孤寂,大好时节,无奈家国破碎,人间悲欢离合,团圆不过是一种渴盼而已,因为词人实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和亲人团聚。这首词采用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衬托手法。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刘辰翁为南宋末年的爱国人士,宋亡不仕。此词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作者介绍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江万里荐居史馆,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不仕,隐居以终。工词,多抒家国之恨,沉痛真率。有《须溪集》、《班马异同评》、《放翁诗选后集》等。►281篇诗文

“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的上一句是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的下一句是情知道、明年何处。该诗句出自刘辰翁的作品《桂枝香·吹箫人去》。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5893_5.html

刘辰翁相关诗词

  • 浪淘沙(秋夜感怀)

    刘辰翁〔宋朝〕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 沁园春(和槐城见寿)

    刘辰翁〔宋朝〕

    成佛生天,自是两途,任祖生先。看二三大老,依稀吾榜,几多新进,少小齐年。紫陌相逢,青山独往,倚杖鹤鸣听布泉。百年里,但儿时难得,老后依然。
    吾牛已不耕田。更雨滑泥深自在鞭。叹十年波浪,悠悠何补,三生石上,种种无缘。白发来呵,朱颜去也,一曲狂歌落酒边。谁似我,似官奴出籍,散圣安禅。

  • 望江南(元宵)

    刘辰翁〔宋朝〕

    春悄悄,春雨不须晴。天上未知灯有禁,人间转似月无情。村市学箫声。

  • 浣溪沙(感别)

    刘辰翁〔宋朝〕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 点绛唇(和访梅)

    刘辰翁〔宋朝〕

    一雪蹉跎,蹇驴不载吟鞭去。夜听春雨。踏雪差无苦。
    待得花晴,总是游人处。梅应许。小桥延伫。蜂蝶先成路。

《桂枝香·吹箫人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