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出自唐朝李白的《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拼音解读
qiū fēng qīng ,qiū yuè míng ,
luò yè jù hái sàn ,hán yā qī fù jīng 。
xiàng sī xiàng jiàn zhī hé rì ?cǐ shí cǐ yè nán wéi qíng !
rù wǒ xiàng sī mén ,zhī wǒ xiàng sī kǔ 。
zhǎng xiàng sī xī zhǎng xiàng yì ,duǎn xiàng sī xī wú qióng jí 。
zǎo zhī rú cǐ bàn rén xīn ,hé rú dāng chū mò xiàng shí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
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
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
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
若是有人能置身于我的心境,定然会明白这种相思之苦。
总是想你的时候便总会在眼前忆起你的模样和从前种种。
有时想起你来更是陷入其中,思念无休无止似没有尽头。
如果早知道你这般惹人牵挂,还不如当初没有与你相识。

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鉴赏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有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郭绍虞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而学界对李白《三五七言》这首诗的创作契机有不同的看法。清乾隆帝选的《唐宋诗醇》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诗,解为李白的思家念亲之作。若是将此诗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当中,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从李白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李白作诗的内在规律、一般特点等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发现,李白此诗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闺中望远。

参考资料: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55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7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923篇诗文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的上一句是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该诗句出自李白的作品《三五七言 / 秋风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5030_6.html

李白相关诗词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白〔唐朝〕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 王昭君二首

    李白〔唐朝〕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 王右军

    李白〔唐朝〕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

    李白〔唐朝〕

    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
    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

  •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唐朝〕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三五七言 / 秋风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