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自唐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拼音解读
bā yuè qiū gāo fēng nù hào ,juàn wǒ wū shàng sān zhòng máo ,máo fēi dù jiāng sǎ jiāng jiāo 。gāo zhě guà juàn zhǎng lín shāo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g ào 。
nán cūn qún tóng qī wǒ lǎo wú lì ,rěn néng duì miàn wéi dào zéi ,gōng rán bào máo rù zhú qù 。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 bú dé ,guī lái yǐ zhàng zì tàn xī 。
é qǐng fēng dìng yún mò sè ,qiū tiān mò mò xiàng hūn hēi 。bù qīn duō nián lěng sì tiě ,jiāo ér è wò tà lǐ liè 。chuáng tóu wū lòu wú gàn chù ,yǔ jiǎo rú má wèi duàn jué 。zì jīng sàng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zhǎng yè zhān shī hé yóu chè !
ān dé guǎng shà qiān wàn jiān ,dà bì tiān xià hán shì jù huān yán ,fēng yǔ bú dòng ān rú shān 。wū hū !hé shí yǎn qián tū wū jiàn cǐ wū ,wú lú dú pò shòu dòng sǐ yì zú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渴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而他人却安然无恙)也心甘情愿!

注释(1)此诗为叙事体。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指草堂。(2)秋高:秋深。(3)怒号:大声吼叫。号(háo):号叫(4)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5)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6)长(cháng):高。(7)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8)老无力:年老体弱。(9)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10)入竹去:进入竹林。(11)呼不得:喝止不住;大声呼喊,未能制止。(12)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1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14)布衾(qīn):棉被。衾:被子。(15)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16)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17)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18)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19)沾湿:潮湿不干。(20)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21)安得:如何能得到。(22)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23)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24)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25)俱:都。(26)欢颜:喜笑颜开。(27)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28)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29)见(xiàn):通“现”,出现。(30)庐:茅房。(31)足:值得。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革命,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眺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的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首诗选自《杜诗详注》。

鉴赏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评解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1185篇诗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上一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下一句是呜呼。该诗句出自杜甫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49_9.html

杜甫相关诗词

  •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

    杜甫〔唐朝〕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
    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
    乘涛鼓枻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
    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
    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
    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 后出塞五首

    杜甫〔唐朝〕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 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杜甫〔唐朝〕

    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
    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
    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

  •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杜甫〔唐朝〕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杜甫〔唐朝〕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