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

【有会而作并序】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暮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风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多余师。

拼音解读

【yǒu huì ér zuò bìng xù 】

jiù gǔ jì méi ,xīn gǔ wèi dēng 。

pō wéi lǎo nóng ,ér zhí nián zāi ,rì yuè shàng yōu ,wéi huàn wèi yǐ 。

dēng suì zhī gōng ,jì bú kě xī ;cháo xī suǒ zī ,yān huǒ cái tōng 。

xún rì yǐ lái ,shǐ niàn jī fá 。suì yún mù yǐ ,kǎi rán yǒng huái 。

jīn wǒ bú shù ,hòu shēng hé wén zāi !ruò nián féng jiā fá ,lǎo zhì gèng zhǎng jī

shū mài shí suǒ xiàn ,shú gǎn mù gān féi !nì rú yà jiǔ fàn ,dāng shǔ yàn hán yī 。

suì yuè jiāng yù mù ,rú hé xīn kǔ bēi 。cháng shàn zhōu zhě xīn ,shēn niàn méng mèi fēi ;jiē lái hé zú lìn ,tú méi kōng zì yí 。

sī làn qǐ yōu zhì ,gù qióng fēng suǒ guī 。něi yě yǐ yǐ fū ,zài xī duō yú sh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⑴未登:没有收成。
⑵老农: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
⑶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
⑷日月尚悠:今年的时日尚长。
⑸未已:不停,没个完。
⑹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
⑺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裁:同才。裁通:仅通。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
⑻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气词。
⑼永怀:长叹。
⑽述:陈述。指作这首诗。后生:指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⑾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家乏:家境贫困。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⑿菽:豆类。甘肥:甜的和香的。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⒀惄(nì泥):饥饿的样子。亚:次一等。九饭:用子思的典故。《说宛·立节》记载:子思居卫,极端贫困,三十天吃了九顿饭。厌:足、满。这两句是说:自己老至长饥,还不如子思三旬九食的境遇呢,夏季仍然穿着冬天的衣服。
⒁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⒂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齐人黔敖。据《礼记·檀弓》记载,齐国遭遇饥荒,黔敖在路上准备饭食以赈济饥民。有一个饥民蒙袂而来。黔敖说:“嗟来食!”饥民扬目而视之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于不食而去,最后饿死。蒙袂:以袖遮面,是羞于见人的表示。嗟来:吆喝声,是一种不敬的招呼。吝:恨。徒没:白白死掉。自遗:自失。这四句是说:自己时常称许施粥者的慈善心肠。而深感蒙袂饥民行为之不当,吃嗟来之食何足为恨,结果自己白白饿死。这是作者愤激之言,实质上他是不食“嗟来之食”的。
⒃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悠志:所愿。夙:旧。这两句是说斯滥岂是我平生之志,固穷才是我的本愿。
⒄馁:饥饿。多余师:很多人值得我学习。这两句是说:挨饿也算了吧,古代值得我效法的人很多。

译文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尚未收获,我这长期务农的老汉,又遇上了灾荒之年,来日方长,饥患未了。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日常生活所需,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多天来,开始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深有感慨,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鉴赏

陶渊明的诗是智者之诗。他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观照日常的生活,在极为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不倦地探寻着保持精神自由的途径。洞察人生的底蕴,不是被鄙陋平庸的现实所压倒、所吞噬,而是以遗世独立的精神超越它、战胜它,对忧患泰然处之,从而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陶诗主要魅力的所在,也是读者读其诗所不可不知的。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以衣袖遮面)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陶渊明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曾孙。起家州祭酒,不堪吏职,辞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郡遣督邮至,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安帝义熙二年,即去官隐居,赋《归去来兮》以明志。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入南朝宋,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年月。义熙以前,书晋代年号,南朝宋以后,唯云甲子。躬耕自资,嗜酒,善为诗文。私谥靖节。今存《陶渊明集》辑本。►85篇诗文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上一句是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下一句是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该诗句出自陶渊明的作品《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2309_8.html

陶渊明相关诗词

  • 赠羊长史并序(愚生三季后)

    陶渊明〔魏晋〕

    【赠羊长史并序】   左军羊长史[1],衔使秦川[2],作此与之[3] 。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4] 。 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5] 。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6],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7] 。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8];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9] 。 路若经商山,为我小踌躇[10];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11]?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12] 。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13] 。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14] 。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15] 。

  • 拟古(荣荣窗下兰)

    陶渊明〔魏晋〕

    【拟古】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1] 。 初与君别时[2],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3] 。 未言心先醉[4],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5] 。 多谢诸少年[6],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7]?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陶渊明〔魏晋〕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 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

    陶渊明〔魏晋〕

    【拟挽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1] 。 严霜九月中[2],送我出远郊[3] 。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4] 。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5] 。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6] 。 向来相送人[7],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8] 。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9] 。

  • 读山海经(岩岩显朝市)

    陶渊明〔魏晋〕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