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朝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拼音解读
dù yuǎn jīng mén wài ,lái cóng chǔ guó yóu 。
shān suí píng yě jìn ,jiāng rù dà huāng liú
yuè xià fēi tiān jìng ,yún shēng jié hǎi lóu 。
réng lián gù xiāng shuǐ ,wàn lǐ sòng háng zhō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插图

渡荆门送别配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远:远自。
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参考资料: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923篇诗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下一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该诗句出自李白的作品《渡荆门送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ju/106_2.html

李白相关诗词

  •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李白〔唐朝〕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
    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
    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 寄上吴王三首

    李白〔唐朝〕

    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何日背淮水,东之观土风。
    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

  •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唐朝〕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李白〔唐朝〕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
    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

    李白〔唐朝〕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渡荆门送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