鞞

鞞的拼音和注音

拼音:bǐng pí bì bēi注音:ㄅ一ㄥˇ ㄆ一ˊ ㄅ一ˋ ㄅㄟ

鞞的部首、笔画和笔顺

鞞的部首 革部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7

结构 左右

造字法 形声:从革、卑声

笔顺 一丨丨一丨フ一一丨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笔顺详解

鞞的输入法和编码

五笔 AFRF

仓颉 TJHWJ

郑码 EENE

四角 46540

中文电码 7260

统一码 979E

鞞的异体字

鞞的意思和字义

基本字义

bǐng(ㄅ一ㄥˇ)

⒈  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一说刀剑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其他字义

pí(ㄆ一ˊ)

⒈  古同“鼙”,鼓名:“召令习鼓鞞。”

其他字义

bì(ㄅ一ˋ)

⒈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其他字义

bēi(ㄅㄟ)

⒈  〔牛鞞〕古县名。

鞞的康熙字典

鞞【戌集中】【革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幷頂切《集韻》《韻會》補鼎切,。《說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鞘也。《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

《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

《廣韻》幷弭切《集韻》《韻會》補弭切《正韻》補委切,音俾。義同。《揚子·方言》劒削,自關而西謂之鞞。《註》鞞,方婢反。

《廣韻》府移切,音。牛鞞,縣名,在蜀。《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牛鞞縣。《註》孟康曰:鞞音髀。師古曰:必爾反。

《集韻》蒲糜切,音皮。本作郫。詳邑部郫字註。

《廣韻》部迷切《集韻》《韻會》騈迷切,音椑。《詩·周頌·應田縣鼓傳》應,鞞鼓也。《禮·月令》命樂師修鞀鞞鼓。《疏》釋名,鞞,助也。裨助鼓節。《廣韻》本作鼙。《集韻》或作

鞞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鞞【卷三】【革部】

刀室也。从革卑聲。并頂切

说文解字注

(鞞)刀室也。刀部曰。削、鞞也。削鞘古今字。音肖。小雅、大雅毛傳不同。說詳玉部。从革。卑聲。幷頂切。古音當在十六部。支淸多合韵。故今音入迥韵。

诗词迷网汉语字典栏目提供汉字鞞的意思、鞞的笔顺、鞞的读音、部首、笔画、同反义词等详细信息。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zi/鞞.html

与鞞同笔画的字

鞞的相关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