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外交生涯

1877年11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17世纪开始,遭到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引起社会的变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与当时中国相似。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强大起来。1874年,发生了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的事件,中国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究竟它是怎样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黄遵宪的心情也正是这样。黄遵宪作为一个友好的使者,到日本后,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异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写下了大量的反映日本历史、现状、自然景色和风情、民俗的诗歌,后来编成《日本杂事诗》刊行。

1880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的象征。碑石上还刻着黄遵宪的两句诗: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古。同时还有源辉声先生和的诗: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为邻。源辉声先生逝世后,安葬于东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诗冢也被迁到该处。这件事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在日本期间,黄遵宪开始接触从西方传播到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说。他刚到日本时,听到关于民主自由的说法是很惊讶的,当他读了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后,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根据在日本的亲身体验,使他认识到民主政治比封建专制政治要好,而且认为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专制政治是必然的趋势。有一次他对何如漳说:“中国必变从西法。”如果不像日本那样维新自强,必遭奴役、瓜分之祸。正是这种思想的形成,使他后来成为我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黄遵宪只好把他满腔悲愤寄托在他的诗篇《琉球歌》里。黄遵宪在日本两年间,不仅广泛接触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观察和了解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努力学习日文,以便能够直接阅读日本书籍,搜集资料,准备编写一本介绍日本典章制度为主的书。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精心收集了200多种参考文献。后来他离开日本时这部书的草稿已基本完成。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任驻美国旧金山的领事,写作因而中断。

1885年,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的夏天,这部名为《日本国志》的书终于完成。《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余万字,编目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邢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着重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湖海归来气未除,忧天热血几时摅,千秋鉴借吾妻镜,四壁图悬人境庐。《吾妻镜》是日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千秋金鉴录》是唐朝张九龄编写的历史书。黄遵宪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维新变法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这部书的问世,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国的认识,成为当是中国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读参考书。1882年1月,黄遵宪奉命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早年,美国资本家为了开发西部,派人到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到1880年时,已达20余万人。这些华工到美国后,在人烟稀少的沙漠沼泽里,顶烈日,冒风雪,修铁路、挖运河、开金矿。在极恶劣的条件下,担负着艰苦的工作。为了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他们流尽了血汗,这一点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贡献。然而,美国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工进行剥削,当他们年老力衰时,就把他们抛弃,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把华工置于法律保护之外,掀起一次次的排华事件。1882年,美国议会制定了《限制华人例案》,对来美华工及侨民作出了许多苛刻的规定,使大批华工、华侨遭到虐待、迫害和残杀。黄遵宪到美任职的地方――旧金山,是在美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美国一小撮种族分子和歹徒为非作歹,十分猖獗,那里经常发生华人住所遭袭击、华人受侮辱甚至遭殴打的事件。黄遵宪到美国后,看到这一切,非常气愤。作为外交人员,他曾向清政府提出建议和应采取的对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却根本没有采纳,所以黄遵宪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凭着一颗热爱侨胞的心尽力保护侨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一次,美国地方政府又向华工寻衅。他们派官员到华人的居住区进行“巡视”,然后说:“华人不讲卫生,违反了政府的卫生条例,应予以拘留和罚款的处置。”许多华人因此遭到逮捕,监狱被关得满满的。黄遵宪闻讯,迅速赶到拘禁华人的监狱,他叫人仔细丈量了囚房的面积,然后把美国官员找来,指着肮脏拥挤的牢房,质问:“这里的卫生条件,难道比华人住所好吗?”美国官员被问得哑口无言。经过黄遵宪的据理力争,美国地方政府只得把无辜的侨民,从监狱里释放出来。黄遵宪的正义行动,受到了华人一致的称赞。1884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第二年,他请假回国。10月,黄抵达广州,他先赴梧州探望父亲,然后乘船回嘉应州。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感到格外亲切。听说黄遵宪回来了,家人、乡亲都来看他,争着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荒诞又有趣,黄遵宪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道道“难题”。客人走后,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围灯团坐,只是再不能见到慈母,黄遵宪不免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黄遵宪就开始为《日本国志》的最后编纂而忙碌。1886年,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同年,洋务派官僚、两广总督张之洞,又意欲命黄遵宪巡察南海各岛,也被黄遵宪辞却。黄遵宪专心致力于《日本国志》的修改、编纂,直到1887年夏终于完成。1889年,驻法公使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好书,好书,真是几百年少见的好书。”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经薛福成推荐,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英二等参赞,随同薛福成赴欧洲。这样,黄遵宪再次开始了他的出使生活。1890年2月,薛福成乘船到达香港,黄遵宪自嘉应州前来与薛福成会合,登舟。他们从香港启程,经过了越南、新加坡、锡兰(今斯里兰卡)入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经过法国马赛、巴黎,最后到达英国伦敦。一路上,黄遵宪被异国风土人情所吸引,更为亚洲弱小国家遭沦丧而感叹。在英国期间,黄遵宪接触了英国政界上层人物,仔细考察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这种制度,后来维新变法期间,黄遵宪在湖南,协助陈宝箴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国为模式的。不久,黄遵宪又被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后来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提到了调任黄遵宪一事的原委。那是因为当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他奉命巡洋时,抵达新加坡一带,目睹当地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了洋人的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他请求中国政府速派领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岛。薛福成考虑将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就可以兼办其他各埠的侨务。经过考虑,他决定委派黄遵宪。因为此人“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从薛福成的这几句评价里,可以看出黄遵宪此时已是一个成熟老练的外交家了。1891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上任。很早以前就不断有华人到南洋一带谋生,他们努力耕作,辛勤劳动,为当地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扬。新加坡是南洋华侨聚居的地区,黄遵宪到任后,经常到各处去访问华侨,并积极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经过黄遵宪的力争,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以后,黄遵宪又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黄遵宪在新加坡任总领事,3年有余,期间身体一直不好,约有一半日子是在养病中渡过的。尽管如此,黄遵宪仍带病坚持工作,处理外交事务外,对华侨事务特别关心。那时英属马来西亚半岛锡矿业和橡胶业发展迅速,那里的华侨人数很多,虽然我国在新加坡设立了总领事,但英国政府却迟迟不答应我国在吉隆坡等地设副领事。为此黄遵宪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致力维新变法1894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第二年春天即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准备施展自己的才干,大干一场。然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首领,又是一位老官僚,他看惯了别人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可黄遵宪虽是他部下属员,却无半点奴颜婢膝之态,而且还本着“当仁不让”的精神来指教张之洞,使这位大帅很不舒服。所以黄遵宪自然没有受到重视,被“置之闲散”,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1897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黄遵宪到达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材。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虽名为学会,但实际上却具有地方议会的规模。它的组织大致是这样:先由巡抚选派本地绅士名流10人、分任总会长、副总会长。然后由总会长、副总会长吸收州县绅士为会员,组成分会。南学会总会每7天讲演一次。由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主讲,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南学会成立后,黄遵宪共作了9次讲演,其中南学会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就是由黄遵宪讲的。由于黄遵宪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生动的语言,使听者大开眼界,黄遵宪也因此名声大震。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然而后来,北京的形势发生了突变。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顽固派自然不会放过黄遵宪。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广阔,此刻朝中有人帮他说情,更主要的则是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

作者介绍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迷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wenzhang/4027.html

黄遵宪的诗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