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宋朝〕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拼音解读
wàn lǐ yún jiān shù ,lì mǎ jiàn mén guān 。luàn shān jí mù wú jì ,zhí běi shì zhǎng ān 。rén kǔ bǎi nián tú tàn ,guǐ kū sān biān fēng dí ,tiān dào jiǔ yīng yuǎn 。shǒu xiě liú tún zòu ,jiǒng jiǒng cùn xīn dān 。
duì qīng dēng ,sāo bái fā ,lòu shēng cán 。lǎo lái xūn yè wèi jiù ,fáng què yī shēn xián 。méi lǐng lǜ yīn qīng zǐ ,pú jiàn qīng quán bái shí ,guài wǒ jiù méng hán 。fēng huǒ píng ān yè ,guī mèng dào jiā sh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鉴赏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道词,读者有必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219—1222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作者介绍

崔与之

崔与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李昴英为撰行状《宋史》有传。与之为官有治绩,守蜀时整饬边防,安抚将士。蜀人肖其像于成都仙洲阁,以配张詠、赵抃,名三贤祠。有《崔清献公集》五卷,词附。►39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水调歌头·题剑阁》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水调歌头·题剑阁》出自崔与之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8414.html

崔与之相关诗词

  • 张秘书分符星渚同舍饯别用山谷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分韵赋诗得晚字

    崔与之〔宋朝〕

    堂堂间世英,大名赫而烜。
    全才得之天,学力培其本。
    孤高壁万仞,清郁兰九畹。
    胸中富甲兵,驰骤菁华苑。
    文武康济才,孤忠尤蹇蹇。
    入可运筹幄,出可临边阃。
    自许何太廉,一麾江湖远。
    我来陪隽游,方恨合并晚。
    盍簪遽分袂,此情殊缱绻。
    高牙奉亲行,天凉彩舆稳。
    庐山横几案,道院庶嘉遁。
    金弧夜腾光,三边兵未偃。
    岂不念王室,罄此忠赤悃。
    当馈屡兴叹,追锋必于反。
    江梅小春时,斑衣照归衮。

  • 危大着出守潮阳同舍饯别用杜工部北风随爽气南斗近文星分韵赋诗得北字

    崔与之〔宋朝〕

    天地清淑气,人才随所得。
    君独禀其全,济之以学力。
    苍皮四十围,直干二百尺。
    填胸书万卷,绚采云五色。
    清和闲韶濩,劲直沮金石。
    间气之所钟,表表才称德。
    韫藏不自炫,况复耐官职。
    颓波正流靡,不濡而不激。
    平生忧国心,一语三叹息。
    着庭史笔健,寒芒照东壁。
    画省方翱翔,忽厌青绫直。
    揭阳落天南,自诡何太啬。
    东风吹马耳,刍秣甘远役。
    时事棼如丝,宵衣尚顾北。
    袖藏医国方,何以寿其脉。
    行行无疾驱,有诏且前席。

  • 扬州官满辞后土题玉立亭

    崔与之〔宋朝〕

    天上人间一树花,五年于此驻高牙。
    不随红药矜春色,为爱霜筠耐岁华。
    四塞风沈天籁寂,半庭月冷市尘赊。
    临行更致平安祝,一炷清香十万家。

  • 答李侍郎嘉定庚辰冬之官成都至城外驿侍郎亦赴镇常得相遇于道惠诗答之

    崔与之〔宋朝〕

    柏竹老岁寒,梅矾澹春风。
    邂逅万里桥,相对双鬓蓬。
    论心岂无酒,举盏不忍空。
    恐渠道旁嗤,咄咄醉颊红。
    送以静观颐,答以晦养蒙。
    障尘马上去,意气如飞鸿。
    荆州旧分虎,武陵世凭熊。
    所至相劳苦,父老携儿童。
    地偏舞袖长,鸡脊牛鼎丰。
    甘棠子孙枝,蒙密成芳丛。
    闻之白玉堂,起草谁其工。
    要为官择人,颇牧还禁中。
    胸藏经济方,医国收全功。
    世事俱尘土,惟有汗竹公。
    雨足芎茁苗,风暖蒲长茸。
    离索抱孤影,目断三峡东。

  •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一

    崔与之〔宋朝〕

    忆昔扪三峡,班荆拥暮寒。
    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
    坏证扶须力,危机发更难。
    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

热门宋朝诗词

热门名句

《水调歌头·题剑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