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邺城

岑参〔唐朝〕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拼音解读
xià mǎ dēng yè chéng ,chéng kōng fù hé jiàn 。
dōng fēng chuī yě huǒ ,mù rù fēi yún diàn 。
chéng yú nán duì wàng líng tái ,zhāng shuǐ dōng liú bú fù huí 。
wǔ dì gōng zhōng rén qù jìn ,nián nián chūn sè wéi shuí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注释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公元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里。邺城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遗址,现大都湮没,地面尚存铜雀、金凤两台遗迹。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参考资料: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评析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然而,在邺城却只有野火伴随着东风,暮霭充斥空殿。那曾经象征着兴盛的望陵台只能与孤城默默相对,漳水无语东流。此四句承“空”而来,一写春色之“空”,二写君王之“空”,三写红粉之“空”,“漳水”句归结以上三“空”,总写昔日繁荣景象和昌盛基业已尽逐东流而去,即四写时间之“空”。末两句抒慨,感叹人事俱非,春色依旧。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中间换韵,韵调深沉,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

赏析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创作背景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

参考资料: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389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登古邺城》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登古邺城》出自岑参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7496.html

岑参相关诗词

热门唐朝诗词

热门名句

《登古邺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