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

陈与义〔宋朝〕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拼音解读
èr yuè bā líng rì rì fēng ,chūn hán wèi le qiè yuán gōng 。
hǎi táng bú xī yān zhī sè ,dú lì méng méng xì yǔ zhō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作者介绍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686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春寒》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春寒》出自陈与义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7124.html

陈与义相关诗词

  • 十七日夜咏月

    陈与义〔宋朝〕

    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
    北崖草木多,苍茫映光景。
    玉盘忽微露,银浪泻千顷。
    岩谷散陆离,万象杂形影。
    不辞三更露,冒此白发顶。
    老筇无前游,危处有新警。
    涧光如翻鹤,变态发遥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 两绝句 其二

    陈与义〔宋朝〕

    二士相随风满巾,两禅同队景弥新。
    但得黄花不牢落,莫嫌惊倒岳州人。

  • 虞美人 邢子友会上

    陈与义〔宋朝〕

    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
    冰盘围坐此州无。却有一瓶和露、玉芙蕖。

    亭亭风骨凉生牖。消尽尊中酒。
    酒阑明月转城西。照见纱巾藜杖、带香归。

  • 南柯子(塔院僧阁)

    陈与义〔宋朝〕

    矫矫千年鹤,茫茫万里风。阑干三面看秋空。背插浮屠千尺、冷烟中。
    林坞村村暗,溪流处处通。此间何似玉霄峰。遥望蓬莱依约、晚云东。

  • 北征

    陈与义〔宋朝〕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
    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热门宋朝诗词

热门名句

《春寒》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