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无波

晏殊〔宋朝〕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拼音解读
bì hǎi wú bō ,yáo tái yǒu lù 。sī liàng biàn hé shuāng fēi qù 。dāng shí qīng bié yì zhōng rén ,shān zhǎng shuǐ yuǎn zhī hé chù 。
qǐ xí níng chén ,xiāng guī yǎn wù 。hóng jiān xiǎo zì píng shuí fù 。gāo lóu mù jìn yù huáng hūn ,wú tóng yè shàng xiāo xiāo y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望远方,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1)碧海:海上神山。瑶台;路上仙境。(2)红笺小字:用红信纸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作者介绍

晏殊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历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在任兴学校、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中拜宰相兼枢密使。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及为相,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卒谥元献。有文集及《珠玉词》。►451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踏莎行·碧海无波》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踏莎行·碧海无波》出自晏殊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5441.html

晏殊相关诗词

热门宋朝诗词

热门名句

《踏莎行·碧海无波》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