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拼音解读

shí nián chūn ,qí shī fá wǒ 。gōng jiāng zhàn 。cáo guì qǐng jiàn 。qí xiāng rén yuē :“ròu shí zhě móu zhī ,yòu hé jiān yān ?”guì yuē :“ròu shí zhě bǐ ,wèi néng yuǎn móu 。”nǎi rù jiàn 。wèn :“hé yǐ zhàn ?”gōng yuē :“yī shí suǒ ān ,fú gǎn zhuān yě ,bì yǐ fèn rén 。”duì yuē :“xiǎo huì wèi pián ,mín fú cóng yě 。”gōng yuē :“xī shēng yù bó ,fú gǎn jiā yě ,bì yǐ xìn 。”duì yuē :“xiǎo xìn wèi fú ,shén fú fú yě 。”gōng yuē :“xiǎo dà zhī yù ,suī bú néng chá ,bì yǐ qíng 。”duì yuē :“zhōng zhī shǔ yě 。kě yǐ yī zhàn 。zhàn zé qǐng cóng 。”(pián tóng :biàn )

gōng yǔ zhī chéng 。zhàn yú zhǎng sháo 。gōng jiāng gǔ zhī 。guì yuē :“wèi kě 。”qí rén sān gǔ 。guì yuē :“kě yǐ 。”qí shī bài jì 。gōng jiāng chí zhī 。guì yuē :“wèi kě 。”xià shì qí zhé ,dēng shì ér wàng zhī ,yuē :“kě yǐ 。”suí zhú qí shī 。

jì kè ,gōng wèn qí gù 。duì yuē :“fū zhàn ,yǒng qì yě 。yī gǔ zuò qì ,zài ér shuāi ,sān ér jié 。bǐ jié wǒ yíng ,gù kè zhī ,fū dà guó ,nán cè yě ,jù yǒu fú yān 。wú shì qí zhé luàn ,wàng qí qí mí ,gù zhú zh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2.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将:将要。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5.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实情判断。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从。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追击。望:瞭望,眺望。17.既克,公问其故。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原因。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词。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10.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按照 (必以信)。把(必以分人)5.请:请求 (曹刿请见)。允许 (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一会儿,顷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断,(虽与外人间隔)。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偶尔,(时时而间进)。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段意第一段(曹刿问战)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第二段(曹刿参战)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曹刿论战)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译文及注释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1、【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4、【伐】:讨伐,攻打。5、【我】: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7、【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8、【间(jiàn)】:参与。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0、【乃】:于是,就。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后文“可以一战”以字同此解。1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13、【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14、【徧】:同“遍”,遍及,普遍,普及。1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6、【加】:虚报夸大。17、【孚(fú)】:信任。18、【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19、【狱】:诉讼案件。20、【察】:明察。21、【情】:(依据)实际判断。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本职。属,类,一类。23、【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可:可以;以:凭借。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25、【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26、【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7、【败绩】:大败。28、【驰】:驾车马(追击)。29、【辙(zhé)】:车轮辗出的痕迹。30、【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31、【遂】:于是,就。32、【逐】:追赶,追击。33、【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34、【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3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36、【再】:第二次。37、【三】:第三次。38、【盈】:充满。这里指旺盛。39、【伏】:有埋伏。40、【靡(mǐ)】:倒下。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题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主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解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作者介绍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36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曹刿论战》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曹刿论战》出自左丘明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5280.html

左丘明相关诗词

  • 季梁谏追楚师

    左丘明〔宋朝〕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 祁奚请免叔向

    左丘明〔先秦〕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丘明〔宋朝〕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 齐国佐不辱命

    左丘明〔先秦〕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热门先秦诗词

热门名句

《曹刿论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