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杜甫〔唐朝〕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拼音解读
táng qián pū zǎo rèn xī lín ,wú shí wú ér yī fù rén 。
bú wéi kùn qióng níng yǒu cǐ ?zhī yuán kǒng jù zhuǎn xū qīn 。
jí fáng yuǎn kè suī duō shì ,biàn chā shū lí què shèn zhēn 。
yǐ sù zhēng qiú pín dào gǔ ,zhèng sī róng mǎ lèi yíng j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
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便:就。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受。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1185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又呈吴郎》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又呈吴郎》出自杜甫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467.html

杜甫相关诗词

  • 捣衣

    杜甫〔唐朝〕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杜甫〔唐朝〕

    昔承推奖分,愧匪挺生材。迟暮宫臣忝,艰危衮职陪。
    扬镳随日驭,折槛出云台。罪戾宽犹活,干戈塞未开。
    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来。
    九钻巴噀火,三蛰楚祠雷。望帝传应实,昭王问不回。
    蛟螭深作横,豺虎乱雄猜。素业行已矣,浮名安在哉。
    琴乌曲怨愤,庭鹤舞摧颓。秋雨漫湘水,阴风过岭梅。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得丧初难识,荣枯划易该。
    差池分组冕,合沓起蒿莱。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
    汉庭和异域,晋史坼中台。霸业寻常体,忠臣忌讳灾。
    群公纷戮力,圣虑窅裴回。数见铭钟鼎,真宜法斗魁。
    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盘石圭多翦,凶门毂少推。
    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赤雀翻然至,黄龙讵假媒。
    贤非梦傅野,隐类凿颜坯。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杜甫〔唐朝〕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唐朝〕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 赤甲

    杜甫〔唐朝〕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炙背可以献天子,
    美芹由来知野人。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
    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

热门唐朝诗词

热门名句

《又呈吴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