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曲·其二

元结〔唐朝〕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拼音解读
xiāng jiāng èr yuè chūn shuǐ píng ,mǎn yuè hé fēng yí yè háng 。
chàng ráo yù guò píng yáng shù ,shǒu lì xiàng hū wèn xìng mí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二月的湘江春水上涨水面辽阔,圆月高照和风拂面正是夜行的好时候。
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注释
欸(ǎi)乃曲:即“山歌”或“船歌”的别称。欸乃,与“霭乃”、“嗳乃”同音同义,拔船的声音。一说是湖南、广西以及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元结自注:“欸乃:棹舡之声。”
桡(ráo):船桨。
唱桡:高唱行船曲。
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
戍:戍卫的地方。

参考资料: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3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二月返道州的夜行中,平阳守吏盘问姓名的事。

诗的前两句“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渲染出了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从长沙还道州,本属逆水,又遇江水上涨,作者却说“宜夜行”。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情况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这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写出了江面的开阔,“和风”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两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半路“杀”出一个“守吏”,大煞风景。本来应该听到月下惊鸟的啼鸣,远村的犬吠,那才有诗意。前人也一直是这样写的,但此诗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

在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其次,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并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忧如喜的感受。可见后两句不但意味丰富,而且新鲜。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这样的诗句是即兴式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却非有创新的勇气不可。和任何创造一样,诗永远需要新意。

参考资料: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2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作者任道州刺史。大历元年(766年)冬因军事问题从道州到长沙都督府办事,次年二月,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恰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从长沙到道州为逆水,又遇水涨,所以诗人为了鼓励人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于是即兴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3

作者介绍

元结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河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平乱有功。后任道州刺史,官至容管经略使。有《元次山集》。►95篇诗文

诗词迷网提供《欸乃曲·其二》的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等详细信息。《欸乃曲·其二》出自元结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shiwen/3157.html

元结相关诗词

  • 演兴四首·招太灵

    元结〔唐朝〕

    招太灵兮山之巅,山屹dB兮水沦涟。祠之襰兮眇何年,
    木修修兮草鲜鲜。嗟魑魅兮淫厉,自古昔兮崇祭。
    禧太灵兮端清,予愿致夫精诚。久愵兮cJ々,
    招捃cn兮呼风。风之声兮起飗飗,吹玄云兮散而浮。
    望太灵兮俨而安,澹油溶兮都清闲。

  •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元结〔唐朝〕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 漫问相里黄州

    元结〔唐朝〕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 酬孟武昌苦雪

    元结〔唐朝〕

    积雪闲山路,有人到庭前。云是孟武昌,令献苦雪篇。
    长吟未及终,不觉为凄然。古之贤达者,与世竟何异。
    不能救时患,讽谕以全意。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
    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奸凶正驱驰,不合问君子。
    林莺与野兽,无乃怨于此。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忧。
    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
    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
    悬泉化为冰,寒水近不热。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
    时见双峰下,雪中生白云。

  • 引极三首·思元极

    元结〔唐朝〕

    天旷莽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上何有兮人不测,
    积清寥兮成元极。彼元极兮灵且异,思一见兮藐难致。
    思不从兮空自伤,心慅bj兮意惶懹。思假翼兮鸾凤,
    乘长风兮上羾。揖元气兮本深实,餐至和兮永终日。

热门唐朝诗词

热门名句

《欸乃曲·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