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出自宋朝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原文赏析: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拼音解读
zhòng wǔ shān cūn hǎo ,liú huā hū yǐ fán 。
zòng bāo fèn liǎng jì ,ài shù zhe wēi guàn
jiù sú fāng chǔ yào ,léi qū yì diǎn dān 。
rì xié wú shì bì ,yī xiào xiàng bēi p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少有文名。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因论恢复,遭秦桧黜落。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乾道六年,起为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幕,复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淳熙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以发粟赈灾,被劾罢。十六年,任礼部郎中,劾罢,闲居十余年。宁宗嘉泰二年,召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其诗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诗词迷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fans.com/mingju/3748.html

猜您喜欢

名句类别

陆游的诗词

热门名句